比特幣穩定性的真相:避風港還是集體幻覺?機構資金、ETF與市場脫鉤的背後
近期,在美中貿易戰升溫、投資人拋售美國資產之際,比特幣(BTC)展現出一種異常的穩定性。根據最新資料顯示,當標普500指數(S&P 500)與那斯達克(Nasdaq)因經濟與政治風險劇烈波動時,比特幣的波動性竟低於這些傳統金融資產。這種現象讓許多加密貨幣倡導者再次高喊:比特幣是「數位黃金」、「避風港」資產。
然而,這一切真的是基本面所支撐的邏輯結果?還是如BlackRock數位資產主管Robert Mitchnik所說,這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本文將從宏觀經濟、政策面、法規演進與市場情緒等多角度,深入探討比特幣的「脫鉤現象」背後的真實意涵與潛在風險。
比特幣脫鉤:市場新常態還是短暫錯覺?
比特幣在近期的表現確實與歷史走勢有所不同。當資金逃離美國資產時,比特幣卻相對穩定,甚至在七日波動率上低於標普500,這在過去幾乎難以想像。這樣的脫鉤現象,激勵了市場對其作為「低Beta值資產」的期待。
所謂「低Beta值資產」,指的是與整體市場波動相關性低的投資工具,通常被視為資產配置中的避險選項。然而,這種穩定性真的根植於比特幣的內在價值嗎?還是只是投資人情緒與敘事所造成的短期現象?Mitchnik指出,這可能是一種「反射性現象」,也就是說,當足夠多的意見領袖、研究機構與媒體重複這個敘事時,它就有可能真的成為現實。
ETF資金湧入與機構化帶來的雙刃劍
BlackRock的IBIT成為目前資金流入最多的現貨比特幣ETF之一,僅十個交易日就吸引超過30億美元資金。這代表不僅是散戶,連機構投資人也開始將比特幣納入其資產配置中。
但這種機構化的趨勢也帶來一些副作用。VanEck執行長Jan van Eck指出,自2020年新冠疫情後,加密市場逐步與傳統金融(TradFi)市場產生聯動,例如與那斯達克的正相關性升高。這種相關性削弱了比特幣作為投資組合多元化工具的功能。
換句話說,比特幣從一個「非關聯資產」逐漸演變為「高風險科技資產」的替代品。若市場真正出現系統性風險,比特幣是否仍能扮演「避險」角色,值得打上問號。
宏觀經濟與政策風險:比特幣的「脫鉤」能持久嗎?
當前全球處於高度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美國聯準會(Fed)雖傳出即將降息的預期,但同時也面臨通膨回升的壓力;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復甦乏力,地緣政治風險升高,讓全球資本尋求「非主權資產」避險。這些宏觀因素確實對比特幣形成短期支撐。
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監管風險的陰影。美國SEC對加密貨幣交易所與穩定幣持續施壓,歐洲則逐步實施《MiCA法規》,亞洲各國也加強KYC/AML規範。這代表加密貨幣的法規不確定性依然高懸,任何政策上的轉變都可能對價格造成劇烈衝擊。
從投資心理學看:集體敘事的威力與風險
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曾指出,人類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傾向用「簡單的故事」來解釋複雜現象。比特幣現在正被包裝成一種「數位黃金」的敘事,成為對抗央行通膨、主權風險與地緣政治的避風港。
但這種敘事若缺乏基本面支持,最終可能導致市場泡沫。例如2021年NFT市場的崩潰與2022年FTX暴雷事件,都是過度敘事與缺乏監管下的結果。比特幣若要真正成為避險資產,需具備穩定法規、明確的估值機制與流動性支撐,而非僅靠投資人情緒與媒體渲染。
結語:比特幣的未來定位仍未明朗
比特幣是否能成為真正低Beta值的避險資產,目前仍言之過早。短期內的波動穩定性與資金流入,更多反映的是市場對傳統資產失望與對新敘事的渴望。然而,從長期看,比特幣仍面臨高度的法規風險、政策不確定性與敘事泡沫的壓力。
對於投資人而言,應謹慎看待比特幣的角色轉變,避免過度依賴其避險功能。資產配置策略上,建議將比特幣視為「高波動性機會資產」,而非穩定的避險工具,並持續關注全球政策與監管動態,以降低潛在風險。
文章來源:https://www.coindesk.com/business/2025/04/30/bitcoin-may-evolve-into-low-beta-equity-play-blackrocks-mitchnik-say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