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

比特幣能成為新一代避風港資產嗎?重新定義風險與安全的時代

bitcoin-new-safe-haven-redefining-risk

比特幣能成為新一代避風港資產嗎?重新定義風險與安全的時代

「避風港資產」這個詞彙常被用來形容在市場動盪時期能提供穩定收益與資本保值的工具。長久以來,黃金與美國國債是這類資產的象徵,它們穩定、低波動、具流動性,深受投資人信賴。但在地緣政治升溫、貨幣寬鬆政策氾濫、全球經濟結構轉變的背景下,這些傳統避險資產的角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的選項——尤其是比特幣——正試圖打破舊有框架。

比特幣:從高波動到高關注的轉型

比特幣自 2020 年 COVID-19 市場崩跌以來,價格上漲超過 1,000%。相較之下,同期美國長天期國債 ETF(如 TLT)下跌超過 50%,而黃金雖上漲約 90%,但若考慮2020年以來美國大規模貨幣印製(超過40%的美元供應是在那年新增),實際購買力增幅則相對有限。

然而,比特幣的避險角色仍具爭議性。數個市場恐慌事件中,比特幣的表現與高風險科技股ETF(如QQQ)高度相關,甚至表現更為劇烈:

  • 2020年3月COVID-19市場崩盤:BTC下跌40%,QQQ下跌27%
  • 2023年3月銀行危機:BTC下跌14%,QQQ下跌7%
  • 2024年8月日圓套利交易解除:BTC下跌20%,QQQ下跌6%
  • 2025年4月關稅衝擊:BTC下跌11%,QQQ下跌16%

前幾次事件中,比特幣更像是槓桿版的科技股。但2025年4月的關稅事件卻出現了不同的轉折:比特幣跌幅小於QQQ,顯示其在某些情境下展現出相對抗跌能力。

宏觀經濟與政策:改變避險思維的關鍵

傳統避風港資產的吸引力正在減弱。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接近5%,意味著債券價格持續承壓。黃金雖具實體價值,但在央行持續印鈔、貨幣貶值的環境下,其實質購買力保值功能受到挑戰。這時,具備「非主權、去中心化、抗審查、免於資本控制」等特性的比特幣,逐漸被視為一種新型的「政治中立避險資產」。

尤其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升高(如美中貿易戰、俄烏衝突)、資本市場受到政策高度干預(如匯率操控、資本管制)下,資產「可轉移性與無國界性」變得格外重要。比特幣的全球流動性與無需信任的交易架構,使其在這方面擁有傳統資產難以比擬的優勢。

比特幣的風險與注意事項

儘管比特幣具備種種吸引力,但作為避險資產仍有幾個重大風險需審慎評估:

  1. 高波動性:雖然長期來看比特幣價格向上,但短期劇烈波動仍無法避免,對於資產配置要求穩定的機構投資人而言仍具挑戰。
  2. 法規風險:各國政府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尚未統一,美國SEC、歐盟MiCA法案、中國全面禁令等都可能對市場造成巨震。
  3. 技術風險與市場操控:雖然比特幣本身網絡安全性極高,但交易所、錢包服務商及市場深度仍有風險,部分大戶或機構可能對價格形成不成比例影響。
  4. 生態系統依賴度:比特幣雖然去中心化,但其價值仍高度依賴於礦工、開發者社群與使用者的共識,若發生分歧(如硬分叉)將動搖市場信心。

結語:避險定義的進化

我們不妨反問:避風港資產的本質是什麼?只是價格穩定?還是能在主權風險、金融壓抑與貨幣貶值下提供資產保值與自由轉移能力?若以後者為核心,比特幣雖非完美,卻可能是目前最接近解方的資產之一。

在這個無國界資本流動與主權信任逐漸鬆動的時代,也許我們不該問「比特幣是否符合舊有避險定義」,而應該問「舊有的避險定義是否還適用於這個新的時代」。


文章來源:https://www.coindesk.com/markets/2025/04/12/gold-and-bonds-safe-haven-allure-may-be-fading-with-bitcoin-emergenc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