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關係回暖,資本市場反應熱烈——機會與風險並存的全球博弈
近期,美中兩國在貿易政策上的態度出現微妙轉變,為全球金融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美國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 表示,「現行的關稅與貿易壁壘不可持續,但我們不希望與中國脫鉤」,並透露將於本週末前往瑞士與中方代表會面,就貿易議題展開談判。
中國商務部亦罕見發表積極聲明,指出「在充分考慮全球預期、中國自身利益以及美國產業與消費者訴求後,中方決定接受美方的對話邀請」。雙方一改過往劍拔弩張的氛圍,讓市場看見解凍的可能性,風險資產應聲上漲。比特幣(BTC)迅速跳升約3%,來到 97,200 美元;納斯達克100指數與標普500期貨亦分別上漲約1%。
市場樂觀反應的背後:宏觀經濟的壓力與轉機
在全球仍受高利率與通膨壓力困擾之際,美中兩大經濟體釋出合作訊號,無疑是為疲弱的市場注入一絲希望。美國正面臨消費動能放緩、企業獲利成長趨緩的局面,而中國則面臨內需疲弱、青年失業率高企與房地產拖累經濟。因此,雙方都需要尋求外部突破口以穩定經濟基本面。
美中恢復對話,有望降低供應鏈風險、減緩地緣政治緊張,並可能推動商品價格穩定,進一步舒緩全球通膨壓力,為央行政策操作提供更大空間。尤其是在美國聯準會(Fed)進入升息尾聲階段後,市場對寬鬆政策的期待逐漸升溫,任何有助於穩定全球經貿環境的舉措,都可能成為資產價格上行的觸媒。
政策談判的潛在風險與變數
然而,市場的短期興奮不應掩蓋長期不確定性。儘管雙方皆表達善意,但歷史經驗顯示,美中貿易談判往往是「一波三折」。從2018年貿易戰開打至今,雙方歷經多輪談判與反覆,所謂「階段性協議」往往無法持久,政治因素仍是左右結果的關鍵。
此外,美國總統大選將至,對中國政策的立場已成為黨內競爭焦點。任何立場上的轉變都可能因國內政治壓力而逆轉。中國方面則需平衡國內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的矛盾,若讓步過多,可能引發內部不滿,進一步影響決策穩定性。
對投資者的啟示:審慎樂觀,風險控管為先
從投資角度來看,這波利多為風險資產帶來短期反彈契機,特別是科技股、新興市場資產與加密貨幣。但投資者應保持審慎,因為談判進程仍具高度不確定性,任何負面新聞都可能導致市場快速回吐漲幅。
建議投資人可採用「逢低布局、設定停利停損」策略,並留意抗波動資產(如黃金、美國國債)作為避險工具。同時,需密切關注美中雙方釋出的訊號,特別是是否會出現具體的關稅調整或經濟合作協議,這將是評估市場走勢的關鍵依據。
結語:全球化與去風險化的拉鋸戰仍未結束
儘管此次美中對話為市場帶來曙光,但長期來看,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科技領域脫鉤與國安審查加強的趨勢仍在持續。這場「全球化」與「去風險化」的拉鋸戰,將深刻影響未來十年的經濟格局與投資機會。
在這樣的動盪時代,唯有掌握宏觀趨勢、理解政策動向、提高風險意識,才能在機會與風險交織的市場中,走得更穩、更遠。
文章來源:https://www.coindesk.com/markets/2025/05/06/bitcoin-races-above-97k-on-uschina-trade-deal-progr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