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不再是數位黃金?從避險資產到風險代理:市場結構變遷下的觀察
在美中貿易戰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波動中,投資人紛紛尋找能在動盪環境中提供保護的資產。比特幣(Bitcoin)曾被許多加密貨幣支持者視為「數位黃金」,期待它能在經濟不穩時扮演避險資產的角色。然而,近期的市場數據卻揭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趨勢——比特幣與傳統避險資產如黃金的關聯性正在減弱,反而與外匯市場中被視為風險指標的澳幣/日圓(AUD/JPY)匯率走勢呈現高度正相關。
根據 TradingView 的資料顯示,自2024年初以來,比特幣與 AUD/JPY 的90日相關係數飆升至 0.80,顯示兩者的價格波動朝相同方向變動的程度非常高。同一時間,比特幣與黃金的相關係數則滑落至 -0.80,代表兩者變動方向幾乎完全相反。
比特幣已轉型為風險情緒的代理指標
澳幣作為一個大宗商品出口導向國家的貨幣,與中國經濟高度綁定,因此經常被用來反映全球市場的風險偏好。而日圓則因日本為全球淨債權國、長期低利率的特性,被視為傳統避險貨幣。在市場樂觀時,資金流向澳幣;在市場恐慌時,資金轉向日圓。因此,AUD/JPY 匯率被廣泛視為「風險情緒指標」。
比特幣自誕生以來,一直被部分投資人視為抗通膨與避險工具,但從目前的相關性來看,它更像是一個高風險、高報酬的投機資產。這也與比特幣的市場參與者結構轉變有關,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與對沖基金將其視為類似科技股的高波動性資產,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避險港灣」。
宏觀經濟與政策背景:從避險到波動性的象徵
當前全球正處於高通膨、升息周期尾聲與地緣政治緊張的交織期。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對抗已造成對中國進口商品的累積關稅高達245%,聯準會主席鮑威爾亦多次警告「停滯性通膨」風險。這樣的環境理應有利於避險資產,但比特幣的走勢卻與避險資產背道而馳,反映出它更容易受到市場風險偏好的驅動。
此外,監管環境的變化也對比特幣的資產角色產生影響。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態度仍不明朗,而歐盟則推動 MiCA(加密資產市場監理法案)來建立更清晰的規範框架。這些政策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比特幣未來作為「制度內資產」的門檻,使其難以獲得與黃金一樣的避險地位。
潛在風險與投資人應注意事項
雖然比特幣仍具備去中心化與抗審查的特性,但其作為避險資產的功能已大打折扣。投資人若將比特幣視為類似黃金的資產,可能會在市場下跌時面臨高波動與流動性風險。此外,若全球市場進一步下行,機構投資人可能會加速撤出比特幣部位,加劇其價格下壓。
此外,監管風險亦不可忽視。若各國政府進一步收緊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或限制其作為支付工具的用途,可能會對比特幣的市場信心造成打擊。
結語:比特幣的定位正在演變
從「數位黃金」到「風險代理」,比特幣的市場角色正在迅速演變。在當前的宏觀經濟與政策環境下,比特幣更像是科技型資產或高風險商品,而非避險工具。投資人需重新評估其資產配置策略,並針對比特幣的風險屬性進行妥善管理。畢竟,在多變的全球市場中,靈活調整投資視角,才是穿越週期的關鍵。
文章來源:https://www.coindesk.com/markets/2025/04/17/bitcoin-the-haven-crypto-bulls-hoped-for-is-more-a-barometer-of-risk-godbol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