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威脅逼近,比特幣未來何去何從?—從Q-Day賞金談起
2025年初,量子運算研究機構 Project Eleven 正式發起「Q-Day Prize」全球競賽,懸賞 1 枚比特幣(BTC)給第一組能夠透過量子電腦,使用 Shor's Algorithm 破解橢圓曲線密碼(ECC)金鑰的團隊。這項競賽不僅是一場學術挑戰,更是一個警鐘,提醒我們:區塊鏈技術,尤其是比特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加密危機。
量子電腦與 Shor's Algorithm:比特幣的阿喀琉斯之踵?
Shor's Algorithm 是由數學家 Peter Shor 所提出的一種量子演算法,能高效將大數分解為質因數。這對今日資訊安全來說是一大威脅,因為 RSA 和 ECC 加密技術—包括比特幣所使用的橢圓曲線簽章演算法(ECDSA)—皆建立在大數難以分解的事實上。
若一台具備足夠量子位元(qubits)與穩定性的量子電腦問世,它就能夠以遠快於傳統電腦的速度破解這些加密技術。根據 Project Eleven 的研究,全球已有超過 1,000 萬個有餘額的比特幣錢包,可能在未來的「Q-Day」(即量子電腦能破解現行加密演算法之日)時陷入危險。
加密社群的應對:QRAMP 與 CGBS 的兩條路
面對這場潛在的災難,加密社群並非毫無作為。其中一項最具代表性的提案是「Quantum-Resistant Address Migration Protocol(QRAMP)」,該提案建議透過硬分叉(hard fork),讓比特幣網路全面遷移至抗量子加密演算法。
然而,硬分叉向來在比特幣社群中爭議不小,需取得大多數節點與礦工的共識方能實行,這種技術與政治上的挑戰不容小覷。
除此之外,量子創新公司 BTQ 則提出了更具突破性的「Coarse-Grained Boson Sampling(CGBS)」方案,利用量子物理中的玻色子採樣,取代傳統的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機制。然而,CGBS 也同樣需要硬分叉,其實用性與可接受度仍待觀察。
宏觀經濟觀點:比特幣的避險屬性將受考驗
在近年全球通膨與地緣政治衝突頻仍的背景下,比特幣常被視為「數位黃金」,具有避險功能。然而,一旦量子電腦真能破解比特幣的加密安全,其價值支撐的基礎將被動搖。投資人可能將資金轉移至更安全、或已實作抗量子加密的區塊鏈平台,對比特幣造成資金外流與價格下跌的壓力。
政策與法規:監管機構的角色是什麼?
目前各國政府多數尚未針對區塊鏈的抗量子計畫進行監管或立法。然而,隨著量子技術逐漸成熟,監管機構勢必需要介入,制定加密貨幣的安全標準。例如,歐盟可能會在其《加密資產市場法規(MiCA)》框架下導入抗量子加密的最低門檻,而美國的 NIST 也已著手制定量子安全標準。
潛在風險與注意事項
- 技術風險:量子電腦仍處於早期階段,具體何時能實際威脅比特幣尚無共識,但過度自滿可能導致錯失防禦機會。
- 社群分裂:硬分叉方案若未獲得足夠共識,可能導致比特幣社群再次分裂,重演 Bitcoin Cash 的歷史。
- 資產安全:使用者應盡快將資產從公開地址(reuse address)移轉至尚未簽署過的新地址,降低私鑰暴露風險。
- 法規不確定性:未來政府可能以「保護投資人」為由,強制實施抗量子升級,影響市場自由與去中心化精神。
結語:Q-Day 是危機,也是轉機
Q-Day 的到來或許尚需數年,但它已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金融科技與資產安全必須正視的未來。比特幣作為區塊鏈的先驅,如何面對量子威脅,將決定其在去中心化金融版圖中的地位是否能永續。或許,正如中本聰當年在白皮書中所闡述的精神一般:信任,不應建立在人類,而應建立在數學與演算法的堅實基礎上。
文章來源:https://www.coindesk.com/tech/2025/04/17/quantum-computing-group-offers-1-btc-to-whoever-breaks-bitcoin-s-cryptographic-ke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