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司法部終止加密貨幣執法小組:風險、政策與未來監管方向解析
2025年4月,美國司法部(DOJ)副部長 Todd Blanche 決定解散國家加密貨幣執法小組(National Cryptocurrency Enforcement Team, NCET),引起參議院多位民主黨議員的強烈批評。這項決策預示著美國在數位資產監管上的重大轉向,也再次引發全球對加密貨幣監管政策與執法方向的關注。
政策轉向:從刑事制裁到監管明晰
Blanche 在給司法部內部的備忘錄中表示,DOJ 不應再充當數位資產的監管者,而應將此職責交由「真正的監管機構」處理。他引用總統川普於2025年1月簽署的行政命令,強調政府正致力於為加密產業帶來「明確的監管框架」,不再以刑事方式干預市場。
這一政策轉向反映出川普政府對數位資產的態度日益傾向「去刑事化」與「鼓勵創新」。然而,這也引起了許多關於洗錢、詐騙、恐怖主義資金流動的潛在風險擔憂。
參議員與地方執法機構的疑慮
六位民主黨參議員聯名發表公開信,批評此舉「等同於對加密洗錢者開綠燈」,並指出司法部若不再起訴加密交易所、混幣器與冷錢包提供者,將使這些平台不再嚴格履行反洗錢(AML)與打擊資恐(CFT)的義務。
紐約州檢察總長 Letitia James 亦提出類似憂慮,呼籲國會盡快推動聯邦層級的加密貨幣立法,並指出DOJ此舉更強化了建立「穩健監管架構」的必要性。
宏觀經濟與監管環境背景
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加密資產已從邊緣金融工具轉變為全球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2024年數據,全球加密貨幣市值已突破2兆美元,並逐漸被機構投資者與傳統金融機構納入資產配置中。
然而,監管的不確定性依然是導致市場波動的主因之一。美國作為全球金融規範的重要制定者,其司法與監管政策的每一次轉向都會對全球加密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潛在風險與注意事項
儘管 DOJ 表示將專注於打擊利用加密貨幣從事犯罪行為的個人,但放棄針對平台的刑事起訴可能導致以下幾個風險:
- 洗錢活動增加:平台若不再擔心刑責,可能會放鬆對用戶的KYC/AML審查,助長非法資金流動。
- 地方執法能力不足:NCET 曾為地方政府提供技術支援,若無其協助,地方檢調機關恐無力偵辦複雜的加密詐騙案。
- 國際合作難度提升:美國若不再主動打擊跨境加密犯罪,將削弱其在國際金融犯罪打擊中的領導地位。
未來展望與建議
目前川普政府傾向以「市場導向、自主監管、降低政府干預」的邏輯處理加密監管議題。但在技術進步迅速、犯罪型態多變的背景下,過度放鬆監管恐讓犯罪分子有機可乘。
因此,筆者建議未來監管政策應兼顧以下幾點:
- 建立聯邦層級的加密資產法規,明確平台責任與用戶義務。
- 強化執法單位與科技專才的合作,提升查緝能力。
- 推動國際合作,與歐盟、FATF 等組織建立資料共享機制。
- 採行「風險為本」的監管方式,對不同類型加密資產與平台實施分級管理。
結語
DOJ 解散 NCET,表面上是為了避免重複監管,尊重其他主管機關角色,但實際上卻可能為非法行為者創造灰色空間。面對日益複雜的數位資產市場,僅靠市場自律顯然不足。唯有建立跨部門、跨國界的協作機制,並在法規、技術與執法三方面同步進步,才能真正實現數位金融的安全與發展。
文章來源:https://www.coindesk.com/policy/2025/04/10/senate-dems-slam-doj-s-decision-to-axe-crypto-unit-as-a-free-pass-for-criminal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