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金融的信任危機:從 HyperLiquid 的 JELLY 操控事件看 DEX 的未來挑戰
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 DEX)一直是加密貨幣世界中追求去信任化與金融自由的重要象徵。然而,近期 HyperLiquid 的 JELLY 操控事件卻讓這樣的信念遭遇重大挑戰,突顯出即使在去中心化的架構下,仍無法完全避免操控風險與治理爭議。
僅僅兩個月前,HyperLiquid 的總鎖倉價值(TVL)還高達 5.4 億美元,儼然成為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台中的新星。然而,隨著一次價格操控事件的爆發,TVL 迅速下滑至 1.5 億美元,年化收益率更跌至僅有 1%,甚至不如傳統銀行的定存利率。
JELLY 操控事件揭露的系統性風險
事件的起因來自一名交易者對 JELLY 進行惡意操作。他在 HyperLiquid 上空頭 JELLY,同時在流動性極低的 DEX 上大量買入 JELLY。由於定價預言機(oracle)依賴這些 DEX 的價格,HyperLiquid 的系統被誤導,將錯誤的高價格納入清算機制,導致 Hyperliquidity Provider(共享資金池)被迫承擔虧損性部位。
最終,HyperLiquid 選擇強制關閉 JELLY 市場,將價格定在 $0.0095,而非預言機所顯示的 $0.50。雖然這樣的操作表面上清除了資金池的虧損,但也讓外界質疑該平台是否真正去中心化,因為這種「人工干預」更像是中心化交易所的作風。
去中心化的幻象?治理與信任的矛盾
此事件的核心問題不僅在於技術漏洞,而是治理機制的不透明與中心化風險。在 HyperLiquid 宣稱去中心化的架構下,卻能單方面下架資產、調整市場價格,這讓用戶對其治理機制產生嚴重不信任。
這也引發了宏觀層面的討論:隨著 DeFi 生態系日漸龐大,市場越來越需要「可預期性」與「制度性風險管理」,單靠技術去中心化而忽略經濟與治理模型的設計,終將面對操控與信任危機。
監管與法規的灰色地帶
HyperLiquid 的處理方式甚至引來法律上的爭議。Newfound Research 執行長 Corey Hoffstein 就提出 HyperLiquid 的強制平倉與價格更改可能涉及法律問題。這凸顯出目前 DeFi 領域的監管真空與法律模糊性,尤其是在跨境、無實體組織運作的情境下,法律責任與使用者保護仍未有清晰界定。
市場信心與品牌影響
雖然 HyperLiquid 的交易量仍持續高企,本月已突破 700 億美元,有望打破一月的 1970 億美元紀錄,但其原生代幣 HYPE 卻遭遇市場冷對,市值從 97 億美元跌至 46 億美元,跌幅超過六成。
這顯示出投資者雖然仍在平台上進行交易,但對其長期價值與治理信心已大幅減弱。這樣的信心危機對於任何 DeFi 平台而言,都是無形的致命傷。
HyperLiquid 的回應與制度修正
為了回應社群的質疑,HyperLiquid 宣布系統升級,未來資產下架需經過鏈上驗證人(validator)的投票,增加治理透明度。雖然這是邁向真正去中心化的一步,但能否徹底重建用戶信任,仍需時間觀察。
我的觀點:DeFi 的下一步是「制度去中心化」
這起事件讓我們再次思考:去中心化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分散,更重要的是制度設計的去中心化,包括風險管理機制、治理模式、預言機設計、清算規則與用戶權益保障。
從宏觀角度看,隨著美國與歐盟開始加強對加密資產的監管(如 MiCA 法案、美國 SEC 對加密平台的監管行動),未來的 DeFi 平台若無法提供合規、透明與公平的制度設計,將難以獲得主流市場與資本的認可。
此外,市場上對高收益的追逐已逐漸轉向對「穩定性」與「安全性」的需求。這意味著,DeFi 的下一步不再是「誰給的利息高」,而是「誰能讓我放心把錢放進去」。
結語:去中心化金融的未竟之路
HyperLiquid 的事件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在去中心化的旗幟之下,若缺乏制度性的風控與透明治理,最終仍可能重蹈中心化金融的覆轍。未來的 DeFi 發展,應更重視制度設計與治理創新,才能真正實現金融自由與用戶保障的平衡。
文章來源:https://www.coindesk.com/business/2025/04/10/how-the-hype-for-hyperliquid-s-vault-evaporated-on-concerns-over-centraliza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