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逆勢抗跌:全球市場震盪下的避險新選擇?
在美國前總統川普宣布新一輪報復性關稅之後,美中貿易戰的緊張升溫迅速引發全球股市劇烈震盪。標普 500 指數創下近 11 個月來新低,納斯達克 100 更進入熊市區間,兩天內市值蒸發高達 5.4 兆美元。然而,在這場金融風暴中,比特幣與整體加密貨幣市場卻展現出超乎預期的抗跌韌性,這是否意味著加密資產正逐步走向主流避險工具的角色?
加密資產的表現優勢:與傳統市場脫鉤?
根據 CoinDesk 資料,自川普關稅政策公布後,比特幣僅下跌約 6%,而納斯達克同期下跌超過 11%。CoinDesk 20 指數也僅下跌約 4.9%。在市場收盤時,部分加密概念股甚至逆勢上漲,例如 MARA Holdings 上漲 0.6%,Core Scientific 上漲 0.4%,而持有超過 52 萬枚比特幣的 MicroStrategy(MSTR)更大漲 4%。
這顯示出比特幣在傳統市場劇烈下跌之際,可能具備「避險資產」的潛力。標準渣打銀行的 Geoffrey Kendrick 指出,除了可以作為傳統金融(TradFi)的對沖工具外,比特幣也可能成為「美國孤立主義」的避險選項。
宏觀經濟因素與比特幣的抗跌邏輯
在全球金融市場高度互聯的今日,投資人越來越重視資產配置的多元性與風險管理。美中貿易戰不僅加劇全球通膨壓力,也衝擊供應鏈穩定性,使得股票與債券市場的波動性進一步放大。
比特幣作為一種去中心化、供應有限且不受單一國家政策影響的資產,其價值主張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日益受到青睞。加上比特幣現貨 ETF 在美國正式上市,使其更容易被傳統機構與散戶投資人納入投資組合,提升其流動性與資產安全性。
政策與法規的影響:雙面刃?
儘管比特幣在市場震盪中展現優勢,但其發展仍受限於各國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於加密貨幣的監管態度仍相對保守,針對交易所與穩定幣的調查與訴訟仍在持續中。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加密貨幣的監管正在走向制度化與透明化。美國、歐盟及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已著手制定針對數位資產的法律框架,例如歐盟的 MiCA 法規與美國《數位資產市場結構法案》草案。這些政策雖可能在短期內壓抑市場情緒,但從長遠來看,有助於加密市場的健康發展與機構參與。
潛在風險與投資人應關注的重點
- 價格波動劇烈:比特幣雖展現抗跌性,但其本身仍屬高波動資產,投資人應考慮風險承受能力。
- 監管風險:各國對於加密貨幣的監管政策尚未統一,突如其來的政策變化可能影響價格與流動性。
- 技術與安全風險:交易所駭客事件與錢包私鑰遺失等問題仍時有所聞,資產保管安全性需特別留意。
- 市場操控:由於加密市場仍處於早期階段,大戶(俗稱鯨魚)的操作仍可能導致市場價格劇烈波動。
結語:比特幣的角色正在轉變
從過去被視為投機性資產,到如今在全球市場不穩定時展現抗跌能力,比特幣的角色正在悄悄轉變。在地緣政治風險升高、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加劇的時代背景下,比特幣逐漸成為投資人眼中的「數位黃金」。
然而,我們仍需理性看待比特幣的避險屬性,它無法完全替代傳統金融工具,也無法免於大環境的波動影響。真正的關鍵在於,投資人是否充分理解其風險與潛力,並將其納入整體資產配置戰略中,才能在市場亂世中穩健前行。
文章來源:https://www.coindesk.com/markets/2025/04/05/crypto-outperforms-nasdaq-as-btc-becomes-u-s-isolation-hedge-amid-usd5t-equities-carn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