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擬授權「國家海盜」打擊加密貨幣犯罪?執法新手段引發爭議
摘要:美國亞利桑那州議員提出一項法案,擬授權政府聘請「國家海盜」(neo-privateers)打擊加密貨幣犯罪。此舉引發關於網路安全、資產沒收以及執法權限的廣泛討論。
市場背景與現況
近年來,加密貨幣犯罪日益猖獗,包括加密貨幣盜竊、勒索軟體攻擊和殺豬盤詐騙(pig butchering scams)等。僅在2025年7月,駭客就竊取了超過1.42億美元的加密貨幣,今年至今的總損失已超過30億美元。各國政府正積極尋求更有效的手段來應對這些威脅,美國也加強了對非法加密貨幣的追蹤和沒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今年一月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建立了比特幣和加密貨幣儲備,旨在透過預算中立策略或資產沒收來積累加密貨幣。
核心分析
亞利桑那州議員大衛·施韋克特(David Schweikert)於八月提出了名為《2025年詐騙農場授權與報復法案》(The Scam Farms Marque and Reprisal Authorization Act of 2025)的法案。該法案建議授權總統向由政府簽約的「私人武裝人員」(privately armed and equipped persons)頒發「私掠許可證」(letters of marque)。這些獲得許可的人員可以使用「一切合理必要的手段」來扣押財產,拘留或「懲罰」總統認為構成威脅的網路罪犯。 這些威脅包括加密貨幣盜竊、殺豬盤詐騙、勒索軟體攻擊、身份盜竊、未經授權訪問電腦以收集敏感個人或機密信息、在線密碼販運以及使用惡意代碼入侵電腦。該法案將這些詐騙行為定性為個人、有組織犯罪分子和外國政府對美國發起的「戰爭行為」,並恢復了一項18世紀的法律。如果該法案獲得通過,可能會對網路安全和資產沒收的未來產生影響。這種「國家海盜」的概念,雖然旨在更有效地打擊犯罪,但也引發了關於執法權力濫用、法律道德以及國際法合規性的擔憂。如何平衡打擊犯罪的必要性與保護公民權利之間的關係,將是該法案能否獲得通過的關鍵。
風險與機會
此法案的主要風險在於可能導致執法權力的濫用。如果私人武裝人員的行為不受嚴格監管,可能會侵犯公民的隱私權和財產權。此外,這種授權可能引發國際爭端,特別是如果這些「國家海盜」在其他國家管轄範圍內採取行動。另一方面,如果該法案能夠得到妥善執行,它可以為打擊加密貨幣犯罪提供一種更有效的方式,從而保護投資者和企業免受網路攻擊和詐騙的侵害。這也可能促進加密貨幣市場的健康發展,並提高公眾對加密貨幣的信任度。對於網路安全公司和執法機構而言,這可能創造新的合作機會。
未來展望
《2025年詐騙農場授權與報復法案》的命運仍然不確定,但它反映了各國政府應對日益嚴峻的加密貨幣犯罪問題的決心。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犯罪分子也在不斷創新。 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類似的創新性(但也可能具有爭議性)的執法手段出現。 重要的是,在制定這些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對公民權利和國際法的影響。 此外,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打擊跨境加密貨幣犯罪,也是至關重要的。
結論
美國提出的授權「國家海盜」打擊加密貨幣犯罪的法案,是一個大膽但具有爭議性的嘗試。雖然它可能為打擊犯罪提供新的途徑,但也帶來了潛在的風險。在該法案的未來發展中,如何在打擊犯罪和保護公民權利之間取得平衡,將是關鍵所在。同時,國際社會也需要共同努力,建立更加完善的加密貨幣監管框架,以應對日益複雜的網路安全挑戰。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加密貨幣有風險,請謹慎決策。
文章來源: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us-bill-neo-privateers-answer-cybercri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