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全球債市風暴:美中貿易戰與利率震盪的深層結構

global-bond-market-chaos-us-china-tariff-yield-volatility

全球債市風暴:美中貿易戰與利率震盪的深層結構

本週一的金融市場走勢,將被記錄為自 2020 年 COVID-19 崩盤以來最為動盪的一日。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再度升溫,兩大經濟體毫無退讓跡象,導致全球市場陷入劇烈震盪之中。從股票市場到債券、再到加密貨幣,幾乎無一倖免。

比特幣(Bitcoin)在短短一天內振幅高達 10%,但更受矚目的是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的劇烈波動。這一被視為「無風險利率」的指標,成為市場風險偏好的風向球。美國川普政府近期表示希望壓低此利率,以便重新融資數兆美元的國家債務。殖利率一度從上週的 4.8% 迅速滑落至 3.9%,隨後又在風險趨避情緒升溫時不尋常地回彈至 4.22%。

殖利率大波動背後的隱憂與全球共振

這場殖利率的劇烈變動不僅限於美國。英國也經歷自 Liz Truss 引發的養老金危機以來最大幅度的殖利率跳升,全球多數主權債券殖利率同步上揚,突顯出投資人對政府信用與法幣體系信心的弱化。

Saxo Bank 商品策略主管 Ole S. Hansen 指出,美國長天期公債遭遇大規模拋售,可能是外國持有者(如中國)拋售並將資金撤回本國的跡象。30 年期美債殖利率從 4.30% 飆升至 4.65%,10 年期殖利率也從 3.85% 升至 4.17%。

外資拋售?還是通膨焦慮?

然而,這種「中國拋售美債」的說法並未獲得市場一致認可。Bianco Research 總裁 Jim Bianco 提出不同觀點。他指出,美元指數(DXY)在三天內上漲 2.2%,若真是中國等外資拋售美債,理論上應該伴隨美元拋壓,但事實卻是美元走強,反映資金可能是從其他地區流入美國,而非流出。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統計,截至 2025 年 1 月,中國仍持有約 7610 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是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海外持有國。不過,這些持倉大多集中在短年期票券、機構債與銀行存款,而非長期公債,對長天期殖利率的影響被市場認為有限。

中國能否「武器化」美債?

長期觀察中國資本帳與美債關係的經濟學家 Michael Pettis 指出,中國的美債持有與其經常帳盈餘密切相關,而非主動選擇。簡言之,中國在出口賺取大量美元的同時,必須將這些資金回流至美國金融體系,這些投資行為本身是被動性的。在此結構下,中國無法有效「武器化」其所持的美債來對抗美國,反而若大量拋售,將損害自身資產價值。

宏觀經濟與政策交錯:風險仍未解除

這場殖利率震盪發生於全球面臨高通膨與高利率環境的背景下,美國聯準會(Fed)雖然已多次升息,但通膨黏性高、財政赤字龐大(2024 年赤字突破 1.5 兆美元),使市場對未來政策方向充滿不確定性。

此外,川普政府為迎戰即將來臨的選舉,在貿易政策上愈發強硬,對中國祭出新一輪關稅措施,也可能引發中國進一步的反制行動,包含限制關鍵原料出口或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投資人需警覺的幾大風險與注意事項

  • 殖利率波動風險:債券價格與殖利率呈反向變動,長債持有者在高波動環境下可能面臨重大損失。
  • 資產錯配風險:股市、加密貨幣與債市同步波動,顯示避險機制可能失靈,資產配置策略需重新審視。
  • 政策不確定性:美中貿易政策如走向全面對抗,將對全球供應鏈與企業利潤造成長期壓力。
  • 法規風險:若資本管制、匯率干預或金融監管升級,將影響跨境投資與資金流動自由。

結語:風暴過後,何處是避風港?

當全球金融市場進入高波動與高不確定性時代,單一資產已無法提供足夠防禦力。投資人需更注重風險分散、現金流穩定性以及對政策面的敏感度。面對潛在的「債務超級循環」與貨幣政策轉向,未來幾季將是資產重新定價的關鍵期。此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冷靜而深入的宏觀視角。


文章來源:https://www.coindesk.com/markets/2025/04/08/the-all-important-u-s-10-year-yield-is-moving-in-the-wrong-direction-for-trum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