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美國擬對半導體加徵關稅,全球供應鏈與科技業將面臨新挑戰

us-semiconductor-tariff-impact

美國擬對半導體加徵關稅,全球供應鏈與科技業將面臨新挑戰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近日在接受《This Week》節目專訪時表示,針對智慧型手機、電腦及其他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暫時性關稅豁免即將結束。未來一至兩個月內,美國政府將針對半導體實施新的關稅政策,並將這些產品納入一項更具針對性的貿易管制計畫中,目的在於強化美國國內的晶片與平面顯示器產能,降低對亞洲製造的依賴。

這項政策轉變引發市場關注,尤其是科技與加密貨幣市場。消息一出,比特幣價格短暫下跌約1%,隨後回升至84,000美元左右,而根據 CoinDesk 20 指數(CD20),整體加密貨幣市場過去24小時內下跌約1.6%。

政策背後的經濟與地緣政治考量

這波關稅政策調整,顯示出美國在全球供應鏈再平衡的戰略考量。自疫情與全球晶片荒以來,西方國家愈加重視半導體的自主生產能力。根據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拜登政府已投入超過500億美元補助國內晶片製造,而此次重啟關稅工具,顯然是川普陣營延續此政策的另一種手段。

盧特尼克指出,半導體與顯示器屬於「國安產業」,應優先實現在地生產。這不僅是經濟議題,更關乎地緣政治與科技主權。在中美科技冷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美國試圖藉由關稅與補貼雙管齊下,限制中國崛起並強化自身科技實力。

對全球供應鏈與亞洲製造的衝擊

亞洲是全球半導體製造重鎮,台積電、三星、聯電等企業在全球晶片供應中扮演關鍵角色。若美國對進口晶片開徵新關稅,勢必推升成本並引發供應鏈重新布局。受影響的不僅是中國製造,更可能波及台灣與韓國等主要晶片出口國。

此外,許多美國科技公司如蘋果、微軟、Google 等,其產品高度仰賴亞洲製造的零組件與組裝服務。新的關稅政策將迫使這些企業重新評估供應鏈策略,甚至加速產能移轉至墨西哥、越南或美國本土。

對消費者與產業的潛在風險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若新關稅上路,智慧型手機、筆電等產品價格勢必上漲。企業端則需承擔更高的進口成本與供應不穩的風險,特別是在晶片需求仍處高峰的今天。

此外,這類政策也可能引發報復性關稅,特別是中國可能對美國科技產品採取反制措施,進一步升高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影響全球股市與外匯市場。

科技與加密貨幣市場的即時反應

此次政策宣布雖未立刻生效,卻已引發市場情緒波動。比特幣與整體加密市場短暫下挫,反映出市場對政策不確定性的高度敏感。目前雖已回穩,仍顯示出美國政策對全球投資市場的影響力。

結語:科技自主的代價與機會

美國強化科技自主的政策,從長遠來看可能有助於建立更穩健的產業體系,但短期內對全球科技產業與供應鏈將帶來劇烈震盪。企業與投資人應密切關注政策發展,並評估潛在風險與應變策略。

更重要的是,這也提醒各國政府與企業,過度依賴單一區域供應鏈的風險。未來的產業趨勢,將朝向「分散化」與「區域化」發展,這對於台灣等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文章來源:https://www.coindesk.com/markets/2025/04/13/u-s-tariff-exemptions-for-electronics-are-temporary-says-commerce-secretar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