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犯罪日益跨鏈化:挑戰監管與合規的未來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發展,加密貨幣犯罪也正在進化。根據區塊鏈分析公司 Elliptic 最新數據顯示,現在有高達 20% 的複雜跨鏈犯罪調查涉及超過 10 條不同的區塊鏈,顯示出犯罪分子正透過多鏈轉移資產來掩蓋其資金流向,避開監管與追蹤。
Elliptic 技術長 Jackson Hull 表示,雖然跨鏈行為自多區塊鏈並存以來便存在,但隨著跨鏈成本大幅降低、可用橋接解決方案增加,這五年來跨鏈犯罪的規模與頻率「顯著增加」。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複雜調查牽涉四條以上的區塊鏈,而 27% 的案件則超過五條。
技術日新月異,監管卻步步落後
在宏觀層面上,這種跨鏈洗錢與資產混淆的趨勢,反映出目前全球監管機構對虛擬資產監控的被動與落後。儘管像 Elliptic 這樣的科技公司已擴展其追蹤能力,支援 50 條主要區塊鏈與超過 300 個橋接協議,但面對不斷變化的犯罪手法,現行法規與政策仍顯不足。
事實上,歐盟的《加密資產市場法規》(MiCA)雖於 2024 年開始實施,但其聚焦於穩定幣與交易平台的監管,對於跨鏈橋與去中心化協議的規範仍屬模糊。而美國方面,監管態度則更顯混亂,SEC 與 CFTC 之間對加密資產的歸類尚未統一,更遑論跨鏈資產流動的法律界定。
從 Garantex 到 Grinex:制裁與去中心化的博弈
Elliptic 最近協助美國執法機構查封一家與俄羅斯有關的加密交易所 Garantex,該平台曾被用於勒索病毒贖金轉移與逃避制裁。然而,在加密世界中,即使遭關閉也能迅速「更名重生」——Garantex 已以 Grinex 之名重新出現,顯示出監管與犯罪之間的拉鋸戰仍在持續。
這也暴露了另一個潛在風險:即使是被制裁的實體,也能藉由 DeFi 協議、跨鏈橋與匿名幣重回市場。這不僅對國家安全構成挑戰,也讓金融體系的「合規性」變得更加脆弱。
風險與注意事項:金融機構與投資人應如何應對?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若持續涉足加密資產領域,勢必需投資更多於合規技術(RegTech),例如鏈上監控工具、KYT(Know Your Transaction)系統等。此外,企業應建立跨鏈風險識別能力,強化對資金來源與去向的審查。
而對於一般投資人,則需認清跨鏈轉帳雖帶來便利,卻也可能增加與非法資金混合的風險。若不慎參與到涉及盜資或制裁對象的鏈上活動,未來資產可能遭凍結或面臨法律責任。
未來展望:技術驅動下的監管破口
當前跨鏈技術如 LayerZero、Wormhole、Axelar 等迅速發展,為去中心化金融帶來高度互操作性,也同步為不法分子提供了「數位迷宮」。這些技術本身中立,但若缺乏監管指引與責任歸屬機制,將使整個加密生態系面臨「合規真空」。
展望未來,全球監管機構將需加速協調,建立共通的跨鏈交易監管框架,並明確規範橋接協議、DeFi 聚合器及匿名機制的合法使用方式。此外,區塊鏈分析工具的角色也將日益關鍵,成為未來金融合規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加密世界中,技術的進步總是快於監管的腳步。唯有提升透明度、強化監管合作與科技應用,才能在這場「貓捉老鼠」的遊戲中,取得真正的主導權。
文章來源:https://www.coindesk.com/policy/2025/04/11/1-in-5-cross-chain-crypto-investigations-involve-more-than-10-blockchains-elliptic-find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