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 星期六

美國驅逐令誤寄詐騙犯?揭示加密詐騙、司法與移民政策交錯的危機

hashflare-ponzi-scheme-dhs-deportation-mixup

美國驅逐令誤寄詐騙犯?揭示加密詐騙、司法與移民政策交錯的危機

在美國司法部正準備對兩位涉入5.77億美元加密貨幣詐騙案的愛沙尼亞籍創辦人進行刑事判決的前四個月,美國國土安全部(DHS)竟然錯誤地下達了遣返命令,要求兩人「立即離開美國」。這項命令不僅與法院的禁出令明顯牴觸,也暴露出移民與司法系統之間的溝通缺陷與潛在風險。

涉案的兩名男子為HashFlare加密貨幣挖礦平台的創辦人Sergei Potapenko與Ivan Turogin。他們於2022年應美國司法部要求,自愛沙尼亞被引渡至美,面對18項詐欺與洗錢相關控罪。儘管最初否認所有指控,兩人於2025年2月認罪,承認涉嫌透過虛構的雲端挖礦服務詐騙投資人,並同意沒收超過4億美元的資產。

然而,就在刑期裁決前夕,DHS卻寄出電子郵件,告知兩人其「在美國的假釋已被終止」,並要求他們「立即離境」,否則將面臨刑事起訴與民事罰款。此舉令辯護律師大為震驚,並在致法院的信件中表示,這樣的錯誤不僅造成當事人極大焦慮,也突顯出移民系統的漏洞。

司法與移民政策的斷層:系統整合的失敗

這起事件突顯出美國國內司法與移民系統間的嚴重斷層。在處理重大跨國刑事案件時,涉及DHS、司法部(DOJ)、法院與執法部門間的協調至關重要。此次事件中的危機即源自於資訊未有效同步,導致DHS誤將兩位嫌犯視為非法滯留人員,進而下達遣返指令。

這並非首次DHS誤將合法滯留或具司法程序在身的個人列為遣返對象。過去幾個月,美國多起類似案例已引發社會關注,其中包括合法公民與醫療專業人員收到類似的自動化遣返通知,顯示DHS在管理大量移民與外國人資料時,可能過度依賴自動化系統與機器決策,忽略人工審核機制的重要性。

宏觀觀點:加密市場與詐騙風險並存的未來

從HashFlare案件可看出,加密貨幣市場在快速發展之餘,也成為詐騙溫床。該公司以虛構的「雲端挖礦」業務吸引全球投資人,實際上卻根本未進行挖礦活動,導致數十萬人蒙受損失,規模達5.77億美元。這類假服務假技術的詐騙,在缺乏監管與透明的情況下層出不窮。

儘管各國政府與金融監管機構近年已加強對加密貨幣平台的審查與規範,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交易所與項目發起人提出多項訴訟,但跨境性質的詐騙仍具有極高的追訴難度。這也顯示出,在全球加密經濟尚未建立統一監管標準前,投資人仍需自行承擔高風險。

法規與政策挑戰:跨境犯罪與引渡制度的矛盾

Potapenko與Turogin的案例也凸顯了國際刑事合作中的制度性挑戰。雖然兩人已被成功引渡至美國,但其後續處置卻遭遇來自移民政策的干擾。這反映出美國在處理涉外刑事案件時,內部法規間尚未完全協調一致,甚至可能出現互相矛盾的情況,對司法公正形成潛在威脅。

此外,當前移民政策的收緊與反移民情緒升高,也可能導致移民機構在審查案件時採取「一刀切」的作法,忽略個案特殊性,進一步加劇誤判與人權爭議。

展望與建議:加強內部協調、提升透明度

基於此次事件,筆者認為美國政府應儘速強化司法部與DHS之間的資訊整合機制,特別是在處理涉案外籍人士時,應設立專責窗口進行個案審查與例外處理,避免出現「系統自動化錯殺」的風險。

對於投資人而言,這起案件也再次提醒大家:在投資任何加密貨幣或區塊鏈項目前,應詳加查證其技術基礎與營運模式,切勿被「高報酬」、「技術創新」等字眼所迷惑。特別是在熊市與監管加強的當下,詐騙集團往往會利用投資人恐慌心理趁虛而入。

結語

HashFlare案不僅是一樁加密詐騙醜聞,更是一面折射出司法與行政體系漏洞的鏡子。面對日益複雜的跨境科技犯罪,全球各國亟需加強法規合作與資訊整合,才能真正實現法律正義與社會安全。


文章來源:https://www.coindesk.com/policy/2025/04/18/feds-mistakenly-order-estonian-hashflare-fraudsters-to-self-deport-ahead-of-sentenc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