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 2.0:解鎖收益,重塑數位金融格局
摘要:穩定幣正在經歷從單純數位美元到可產生收益的金融工具的轉變。穩定幣 2.0 將本金和收益分離,為持有者提供流動性的同時,也能夠獲取收益,從而改變了數位金融的格局。
市場背景與現況
穩定幣已成為數位市場的基石,每月交易量高達數兆美元。它們在全球範圍內用於交易清算、跨境匯款,並為鏈上現金提供避風港。然而,自 2014 年以來,穩定幣的原始設計幾乎沒有改變。第一代穩定幣,如 泰達幣 (Tether USDt) 和 美元幣 (USDC),成功地將可靠的數位美元帶到了區塊鏈上。它們簡單、完全儲備且可贖回,為加密貨幣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穩定性。然而,它們也像鎖在金庫裡的美元一樣,是靜態的。持有者無法獲得收益,而發行者則獨佔所有利潤。這種結構在十年前的市場是適用的,但在 2025 年已顯得不足。
核心分析
我們正目睹一個決定性的轉變。如果說第一波浪潮是將美元數位化,那麼第二波浪潮則是將其金融化。收益不再被困在發行者的資產負債表上。本金和收入被分成兩個可程式化的流程。數位美元保持流動性,可用於支付或去中心化金融 (DeFi),而收益則成為獨立的資產,可以持有、交易、抵押或再投資。一個簡單的支付代幣變成了一個有效的金融工具,一個數位時代的儲蓄工具。富蘭克林鄧普頓 (Franklin Templeton) 的鏈上貨幣市場基金每天宣佈收入,每月支付。貝萊德 (BlackRock) 的 BUIDL 基金在第一年就突破了 10 億美元,完全在鏈上分配股息。 DeFi 協議現在允許借款人保留國庫券收益,同時釋放流動性。這些不再是邊緣的實驗;它們是一個金融體系的開端,在這個體系中,流動性和收入可以共存。
穩定幣 2.0 透過雙代幣結構進一步發展。該系統不是將收益嵌入到穩定幣中,而是將其分離,將美元和收益都代幣化。一種代幣作為可花費的數位美元,而另一種代幣則代表來自基礎抵押品的收入流。這使得收益本身成為一種貨幣,透明且可轉讓,而穩定幣則保持流動性,可用作現金。同時,抵押品基礎也在不斷發展。它不再局限於存放在銀行帳戶中的美元,而是可以從一籃子高品質的真實世界資產中提取,包括國庫券、貨幣市場基金、代幣化信貸、債券和其他機構級工具。這種雙重創新,將本金與收益分離,同時擴大了安全抵押品的範圍,將靜態的數位美元轉變為可編程、社區擁有的貨幣,具有更強大的基礎和更廣泛的效用。風險與機會
風險:監管的不確定性仍然是穩定幣發展的主要風險。各國政府對穩定幣的監管方式各不相同,缺乏統一的全球標準可能會阻礙其廣泛採用。此外,穩定幣的抵押品風險和智能合約漏洞也可能導致損失。機會:穩定幣 2.0 為機構和個人帶來了新的投資機會。機構可以透過發行自己的穩定幣,並將其抵押品用於賺取收益,從而將閒置資金轉化為生產性資產。個人則可以透過持有收益代幣,從而獲得被動收入。此外,穩定幣 2.0 也為 DeFi 領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例如基於收益的衍生品和借貸協議。
未來展望
隨著監管框架的完善和技術的進步,穩定幣在未來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穩定幣 2.0 將推動數位金融的創新,並為傳統金融帶來變革。預計未來將有更多機構參與到穩定幣的發行和使用中,從而進一步提高其流動性和可信度。歐洲的加密資產市場法規 (Markets in Crypto-Assets regime, MiCA) 已經生效,香港和新加坡也正在開放商業用途。在美國,兩黨提案表明穩定幣立法只是時間問題。同時,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正在代幣化儲備,為機構提供了一種在鏈上持有和驗證抵押品的方法。這些轉變為穩定幣作為核心金融基礎設施奠定了信任和合法性的基礎。
結論
穩定幣的故事反映了貨幣本身的故事。第一章是將其數位化,第二章是使其具有生產力、透明且可編程。這種轉變正在進行中。對於消費者來說,這意味著持有一個最終為網路服務的數位美元,而不僅僅是為發行者服務。對於機構來說,這意味著將閒置的資產負債表現金轉變為透明、合規、能產生收入的工具。對於政府來說,這意味著發行可以保持主權同時保留價值的國家或企業貨幣。對於 DeFi 生態系統來說,這意味著具有內建收益的可組合構建模組,為從衍生品到匯款的所有內容提供動力。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加密貨幣有風險,請謹慎決策。
文章來源: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second-generation-stablecoi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