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全球評級Sky Protocol:DeFi治理中心化、資本薄弱與監管不確定性成隱憂
摘要:標普全球對Sky Protocol(原名Maker Protocol)給予「B-」信用評級,突顯了治理中心化、資本薄弱以及監管不確定性等關鍵問題,這也是主要評級機構首次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進行評級。
市場背景與現況
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首次對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Sky Protocol(前身為Maker Protocol)進行評級,給予「B-」發行人信用評級。此次評級是標普全球對穩定幣發行商持續評估的一部分,該評估始於2023年,旨在評估其維持相對於法定貨幣穩定價值的能力。審查範圍涵蓋Sky的負債、USDS(USDS)和DAI穩定幣以及sUSDS和sDAI儲蓄代幣的信用worthiness。當前DeFi市場正處於一個關鍵轉折點,傳統金融機構開始更深入地介入加密貨幣領域,這也意味著DeFi項目需要接受更嚴格的審查和評估。
核心分析
標普全球給予Sky Protocol的USDS穩定幣維持與美元掛鉤能力的評分為「4」,標記為「受限」(constrained)。評分範圍從「1」(非常強)到「5」(弱)。Sky Protocol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借貸平台,允許用戶借用加密貨幣支持的貸款。其USDS穩定幣用於促進借貸交易,按市值計算是第四大穩定幣,根據CoinMarketCap的數據,在撰寫本文時約為53.6億美元。標普將該協議負債的違約定義為「對代幣持有人強加的減記」。它強調了可能引發此類違約的關鍵風險,包括存款人提款超過掛鉤穩定模塊中可用的流動性,以及信用損失超過可用資本。
標普的評級指出了該協議的弱點,包括高度的存款人集中度、中心化的治理、對創始人的依賴、監管不確定性以及薄弱的資本。這些風險在一定程度上被該協議自2020年以來的最小信用損失和收益所抵消。標普全球的數字資產分析主管Andrew O'Neil表示,「『B-』評級意味著我們認為該協議目前可以履行其財務義務,但在不利的商業、金融和經濟條件下將會很脆弱。」Sky Ecosystem資產負債委員會表示,這個過程讓它有機會檢查傳統的交易對手風險以及DeFi特有的漏洞,如智能合約、預言機、橋樑和治理風險。
Sky聯合創始人Rune Christensen持有近9%的治理代幣。標普的評估聲稱,「由於關鍵決策期間的選民投票率低,該協議的治理過程仍然高度中心化。」Sky的資本是另一個主要擔憂。根據評估,截至7月27日,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比率為0.4%,該協議的盈餘儲備緩衝有限,無法彌補潛在的信用損失。標普的評估還將該協議的錨定評級下調至「bb」,比美國銀行的「bbb+」錨定評級低四個檔次,理由是DeFi行業的監管不確定性。
風險與機會
風險方面,Sky Protocol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治理過於中心化,創始人對協議的影響力過大,可能導致決策偏頗;資本緩衝不足,難以應對突發的市場衝擊或信用損失;監管環境不明朗,可能導致政策變動,影響協議的運營。機會方面,DeFi市場持續發展,Sky Protocol作為領先的借貸平台,有機會擴大市場份額;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機構參與DeFi,Sky Protocol可能與它們建立合作關係,拓展業務範圍;通過技術創新,Sky Protocol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
未來展望
隨著加密貨幣繼續加深與傳統金融市場的聯繫,加密貨幣領域的更多機構正在被納入正式的信用評級系統。標普全球於2023年12月啟動了其穩定幣穩定性評估。根據該報告,Circle的USDC獲得了2(強)的評級,而Tether和USDS的評級為4(受限)。未來,我們預計會有更多的DeFi項目接受信用評級,這將有助於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和信任度。同時,監管機構也將加強對DeFi領域的監管,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結論
標普全球對Sky Protocol的評級,反映了DeFi領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儘管Sky Protocol在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治理中心化、資本薄弱以及監管不確定性等問題不容忽視。DeFi項目需要不斷改進治理機制,增強資本實力,並積極應對監管變化,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此次評級也為其他DeFi項目敲響了警鐘,提醒它們重視風險管理,提高透明度,才能贏得市場的信任。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加密貨幣有風險,請謹慎決策。
文章來源: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sp-global-b-minus-rating-sky-protocol-def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