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加密貨幣質押的監管挑戰:創新與法律之間的拉鋸戰

crypto-staking-regulatory-battle-innovation-vs-law

加密貨幣質押的監管挑戰:創新與法律之間的拉鋸戰

近期,美國創新加密委員會(Crypto Council for Innovation, CCI)再次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發出呼籲,主張「加密貨幣質押」不應被視為證券交易,從而應排除在該監管機構的權責範圍之外。這一主張不僅引發了產業內外高度關注,也再次將「創新」與「監管」間的張力推至檯面。

質押與挖礦的比較:本質上的差異與監管模糊地帶

根據 CCI 代表 Kraken、Lido、a16z、Galaxy、Figment 等機構所提交的信函指出,質押(staking)與工作量證明(PoW)挖礦在激勵機制上有相似之處:皆是基於協議預設的規則來獲得獎勵,而非依賴第三方的管理或利潤分配,因此不應視為「證券」。

然而,SEC 過去曾針對 Kraken 的質押服務進行執法行動,並拒絕將質押納入以太坊 ETF 的操作範圍,顯示其對質押的法律定位仍抱持懷疑態度。這突顯出質押技術與現行法律框架之間的落差,尤其在「何謂證券」這一核心定義上,存在高度爭議。

宏觀經濟與政策環境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來看,美國正處於數位資產政策轉型的關鍵期。新任 SEC 主席 Paul Atkins 雖表達對重新檢視加密貨幣監管的開放態度,但整體美國政府對數位金融仍保持審慎。這與全球其他地區,如歐盟 MiCA 法規或新加坡對質押的明確支持形成鮮明對比。

在美國處於高利率與通膨壓力交織的經濟環境下,投資人對於可提供被動收益的加密服務(例如質押)的興趣日益上升。然而,如果質押被視為證券,勢必會增加營運成本、限制用戶參與,甚至導致質押平台向海外遷移,對美國在全球數位金融領域的競爭力構成威脅。

技術創新與監管的平衡:政策該往哪裡走?

質押技術本質上是區塊鏈網絡安全與運行的重要一環,參與者提供資金與技術以支持網絡運作,並獲得報酬。若將此行為過度監管,可能抑制區塊鏈底層基礎建設的發展。

但從監管角度來看,質押服務有時會透過集中化平台提供,這些平台可能承諾固定收益、操作不透明,甚至涉及資金挪用風險。SEC 擔心的是這種「看似去中心化、實則類似傳統金融詐騙」的行為。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須區分「協議層質押」與「平台代管質押」的本質差異,才能有的放矢地立法與執法。

風險與注意事項:質押服務的雙面刃

對一般投資者來說,質押雖有吸引人的被動收益,但隱含風險亦不容忽視:

  • 流動性風險:質押資產通常有鎖倉期,無法隨時提領。
  • 技術風險:智能合約漏洞、節點運營失敗都可能導致資產損失。
  • 監管風險:若監管機構將質押定性為證券,投資者可能面臨合規風險。
  • 集中化風險:大型平台壟斷質押市場,可能違背區塊鏈去中心化精神。

下一步:美國與全球應如何應對?

美國若希望在未來的數位經濟中保持領先,就必須在監管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CCI 的倡議固然是朝向政策開放的一步,但真正的解方在於建立一套透明、具彈性且以風險導向為核心的加密資產監理框架。

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美國效法歐洲實施「技術中立」原則,針對用途與風險而非技術本身進行分類監管。對於質押這種介於技術與金融之間的服務,這樣的策略或許能有效促進產業發展,同時保護消費者權益。

最後,對投資者而言,理解自己參與的質押機制背後的協議設計、平台風險與法律責任,將是未來數位資產參與的重要課題。


文章來源:https://www.coindesk.com/policy/2025/04/28/crypto-coalition-tells-sec-staking-is-essential-good-not-a-securi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