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監管機構近期發佈新規定,要求國內銀行加強對涉及加密資產的交易監控。
Cointelegraph根據《南華早報》12月31日的報導,這些規定旨在限制居民購買數字資產的行為。
新規重點包括:
- 銀行須監控跨境賭博、地下錢莊和非法加密資產交易
- 追蹤交易者身份、資金來源和交易頻率
- 加強對人民幣兌換加密貨幣再轉換外幣的監管
智衡律師事務所劉正堯律師表示,新規將為打擊加密貨幣交易提供更多法律依據,預期中國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將持續收緊。自2019年起,中國以節能減碳為由,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交易及挖礦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中國持續打擊加密貨幣,但根據Bitbo的比特幣追蹤數據,中國持有約194,000個比特幣,價值約180億美元,為全球第二大比特幣持有國。這些比特幣主要來自非法活動的資產沒收。
持有比特幣的國家數量。來源:Bitbo 的 BitcoinTreasuries.NET
前幣安CEO趙長鵬認為,中國未來可能採用比特幣儲備策略,並指出中國政府在政策轉向時可以迅速行動。
個人觀點
1. 中國的戰略意圖
中國持續加強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有多重目的:
- 金融風險防範:透過限制非法跨境資金流動(如地下銀行和跨境賭博),中國試圖鞏固其資本管制,維護外匯市場穩定。
- 主權數字貨幣的推廣:中國大力推廣數字人民幣(e-CNY),加強對加密貨幣的限制也可能是一種避免私人加密資產與數字人民幣競爭的策略。
- 資金外流:透過加密貨幣進行的跨境資金流動,可能會削弱中國對資本流動的嚴格控制,進一步影響外匯市場的穩定性。因此,這種「數字資本管制」的加強,正是為了確保資金留在中國境內,支持國內經濟發展並減少對外部的依賴。
- 環境與社會目標:中國過去已禁止挖礦活動,這與其碳中和目標保持一致。
2. 對市場的影響
中國的監管政策不僅影響國內市場,也對全球加密貨幣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 區域影響力:許多原本在中國運營的礦工和交易平台已外移到其他司法管轄區(如美國和中亞國家),這重新塑造了加密市場的地緣分佈。
- 價格波動:中國政策的收緊往往會在短期內引發加密資產的價格波動,因市場參與者調整其策略。
3. 合規性與創新間的博弈
儘管監管對於防止非法活動和維護市場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但過於嚴格的政策可能抑制創新。例如:
-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加密貨幣是區塊鏈技術的重要應用之一,對其限制可能間接影響中國在區塊鏈技術上的全球競爭力。
- 市場活力的流失:持續的監管高壓可能迫使更多的創業者與資本離開中國,尋求對加密資產更為友好的環境。
4. 潛在的政策靈活性
中國的政策雖然看似強硬,但也不排除未來可能根據國際形勢或經濟需求進行調整。例如:
- 如果數字資產成為主要的國際結算工具,中國可能會探索有條件地允許某些加密資產的使用,從而保障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影響力。
如果中國政府一方面對比特幣進行戰略儲備,但又限制人民使用加密貨幣資產
1. 保護經濟與貨幣主權
戰略儲備的優勢:
- 對沖全球金融風險: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和稀缺性使其成為國家應對美元霸權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潛在工具。中國可以將比特幣作為外匯儲備的多樣化選擇,降低對美元和其他法定貨幣的依賴。
- 應對通脹風險:比特幣被視為“數字黃金”,在貨幣供應不斷增長的全球環境中,其抗通脹特性可能為國家資產提供長期保值功能。
限制民間使用的原因:
- 防止資本外流:中國對加密貨幣的主要擔憂是其可能成為資本逃逸的渠道,削弱國內的資本控制和外匯管理體系。
- 保障數字人民幣的推廣:限制民間對加密貨幣的使用有助於避免數字人民幣與比特幣競爭地位,從而確保e-CNY成為國內唯一的數字支付工具。
2. 增強國家對比特幣的控制力
- 國家主導的挖礦與交易:中國可能會逐步恢復國家層面的挖礦業務或監管主導的交易平台,以確保比特幣的供應和流通符合國家利益。這樣既能參與全球比特幣生態,又能避免市場完全自由化帶來的風險。
- 區分國內與國際市場:政府可能制定規則,允許比特幣作為外貿工具使用,但限制其在國內流通,從而將其影響限制在國際層面。
3. 對人民和市場的影響
對人民的好處和挑戰:
- 潛在好處:即使政府限制個人直接使用比特幣,國家層面的戰略儲備也可能間接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長遠來看有利於經濟穩定。
- 不公平感:這種政策可能引發民眾對不公平的質疑,因為政府可以利用比特幣獲利,而普通民眾卻被禁止參與這一市場。
對市場的影響:
- 壓抑民間創新:限制民間使用可能抑制中國在區塊鏈和加密技術創新方面的潛力,導致相關人才和資本流失。
- 刺激地下市場:嚴格的限制可能催生非法交易和地下市場,反而增加政府監管的挑戰。
4. 國際地位與地緣政治影響
- 積極影響:戰略儲備比特幣可能提升中國在全球加密貨幣市場的話語權,尤其是在比特幣被其他國家接受為儲備資產的情況下。
- 潛在風險:如果中國被認為對比特幣的控制過於強勢,可能引發國際上的不信任,尤其是其他國家可能將中國的行為視為操縱市場的行為。
結論與建議
中國採取“政府儲備、民間限制”的策略,可能有助於短期內平衡金融控制與戰略利益。但長期來看,這種策略可能引發創新受阻、人才流失和國際信任危機的風險。為了最大化收益,中國可以考慮:
- 逐步開放:建立透明、受控的加密貨幣使用渠道,允許人民參與某些受監管的交易活動。
- 技術創新:大力支持區塊鏈技術應用,以補充對民間加密貨幣的限制。
- 國際協作:在全球範圍內推動加密貨幣的規範化與透明化,樹立負責任的國際形象。
這樣的平衡將有助於中國在不損害金融穩定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比特幣帶來的全球機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